2024年,天津轨道交通线网中心围绕培育提升客流、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,不断完善运营服务品质,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更新发展的作用。天津轨道交通现有运营线路11条,运营车站204座,换乘站27座。2024年运送乘客6.4亿人次,同比增长12%,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接近60%。年内日均客流达到175.24万人次,跨年夜单日客流突破281.7万人次,创历史新高。
一、实施补网强网工程,扩大轨道上的都市圈
市域(郊)铁路津静线和地铁5号线京华东道站同步建成联通运营,1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运营,有效串联中心城区与静海、西青和海河中游地区,带动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满足市民、学生等人群日常的通勤、商务、休闲出行需求。9号线新信号系统投入使用,实现工作日早晚高峰增开13列次、新增5处始发点位,提升津滨双城通勤效率。1号线东延线双桥河站投入使用,既有线路新开通丽江道A口、成林道B口、民权门B2口等六个出入口,进一步提升线网覆盖率和通达性,增强客流吸引力。
二、打造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,实现公共交通出行全覆盖
全年优化14条公交线路,增加与轨道交通的接驳点位,减少线路重叠;新增迁移6处公交停靠站,缩短乘客接驳距离;统一17个公交地铁站名,提高站点辨识度,指引乘客乘车;地铁与滨海公交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,助力津滨通勤效率提升。通过设置单车停靠区、定位技术和电子围栏等方式规范车站周边停车秩序;增加标志标识和音频广播,引导乘客文明规范用车;建立车站-站区-公司三级沟通联络机制,结合早晚高峰潮汐客流,实时调配单车投放数量。环内车站周边新增机动车停车位302个,环外新增800个,有效解决热点区域的停车难题,带动远郊乘客停车换乘轨道交通进入中心城区。
三、提升轨道交通运营质量,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
完成春运、天津马拉松、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的运营保障任务,持续优化重要会议、演唱会、足球赛事等大型活动的联动配合。建立周五常态化延时、法定节假日灵活延时运营机制,累计延时57次,加开列车2600余列次。9号线、1号线分别增购10列、7列电客车,并已上线运行。全网多次调整运行图,常态化缩短高峰行车间隔,周末增开91列次列车。全网推行“同站10分钟限时进出”、帮扶携带大件行李乘客安检等便民服务。组织开展地徽安装,完成线网419个出入口的地徽安装,有效提升夜间地铁车站辨识度。推出以安全应急文化、百年南大等为主题的特色车站,新增“滨彩蓝馨岗”“津程服务驿站”特色服务岗位。5、6、9号线无障碍卫生间内增设72处可折叠壁挂式婴儿护理台。开展“倡导文明乘车”主题系列活动,通过张贴海报、原创漫画、文明倡导、联合治理等方式,营造文明乘车氛围。
四、赋能城市文化旅游,营造融合出行体验
推出“坐地铁游津城”“一、三日地铁畅行卡”活动,串联津城博物馆、旅游街区等众多打卡景点,在重点商圈周边车站开展图书漂流、模拟驾驶、非遗漆扇制作等30余场互动活动。举办“遇见海棠爱在白楼”主题打卡活动,增设“五大道”指引牌,方便乘客出游。滨海国际机场、建国道意风区上线车站周边旅游景区线路图及手册,累计发放12000余册,为来津游客提供直观便捷的导乘查阅服务。津湾广场、南站结合地标建筑、历史人文等元素打造网红景观。六纬路、徐州道站增加海河游船、音乐厅的出口标识指引。天津站、西站上线35个自助寄存柜,满足来津游客短期行李寄存需求。特别是市域(郊)铁路津静线的开通运营,有效发挥“轨道+地域”的优势,带动来到静海团泊新城游玩的客流量增加两成。
五、积极探索技术创新,加速应用智慧出行
研发“城轨车站综合智慧平台”,针对不同服务需求的乘客提供远程问询解答、一对一服务和智能导向提示等贴心功能。5号线京华东道及市域(郊)铁路津静线、11号线西段引入一键开关站智慧车站功能,远程实现智能照明、自动扶梯、垂直电梯等站内设备的开关控制,缩短开关站时间,提高运营效率。直沽、文化中心等7座车站增设62处智慧公告屏,为乘客实时提供车站出口周边信息、首末班车时刻、车站服务码等内容,优化导乘信息,改善服务环境。依托“天津地铁APP”线上服务平台、“智能自助票务服务终端”线下服务体系,实现“线上线下、一网通办”,全网24个点位支持外籍银行卡购票乘车,天津站试点推出纸质二维码单程票。乘车二维码互联互通范围拓展至16座主要大型城市,人脸识别、码脸互通等无感支付乘车功能落地实施,地铁乘车码正式在微信小程序和支付宝上线。
2025年,天津轨道交通线网中心将继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,坚持问题导向、结果导向,强化出行体验提升和基础设施提升。树立轨道交通鲜明的文化形象,发挥品牌文化的引流作用。推动乘地铁游津城,优化游客交通体验。持续发挥公共交通出行排头兵的作用,发力引客流、促增长,助力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,谱写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。